提及中国的大岛,台湾岛因尚未解决的历史问题常被聚焦,而作为中国第二大岛的海南岛,却往往处于大众视野的 “盲区”。鲜少有人留意到:台湾岛直到清朝才正式纳入中央王朝版图股合网,海南岛却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,就已归入中央政权的管辖范畴,且此后历代王朝均在此设立行政机构,从未中断过有效治理。
追溯海南岛的早期历史,它曾是古代百越部族的活动区域之一。这片岛屿最早的名称 “儋耳”,渊源颇具神话色彩。《山海经・大荒南经》中有这样的记载:“南海渚中,有神人面,珥两青蛇,践两赤蛇,曰不廷胡余。”“儋耳” 之名,便源自这一传说中神人 “耳挂青蛇” 的形象。此外,《百越源流史》提出一种观点:“儋耳” 最初是北方的古老部族,后来迁徙至海南岛,逐渐融入百越族群,成为当地先民的一部分。
尽管秦朝曾征服百越之地,将岭南纳入统治范围,但当时的海南岛被视作 “越郡外境”,秦朝并未出兵占领。秦朝末年,赵佗割据岭南建立南越国,海南岛才首次进入政权管辖的范畴,由南越国进行治理。
展开剩余82%海南岛归入中央王朝版图的关键节点,发生在公元前 110 年。这一年,汉武帝派遣路博德、杨仆等将领率军平定南越国,在南越故地设置九郡。其中,专门在海南岛设立了珠崖郡(治所位于今海南琼山)与儋耳郡(治所位于今海南儋州)—— 这标志着海南岛正式纳入中国中央王朝的疆域版图,开启了中央政权对海南的直接管辖历史。
不过,古代海南岛的开发进程十分缓慢。由于地处偏远,农业长期停留在刀耕火种的原始阶段,经济发展滞后股合网,人口规模也一直稀少。汉武帝最初设两郡,更多是出于军事战略考量,但稀疏的人口与落后的经济,使得地方治理成本居高不下。因此,汉朝对海南的行政建制进行了多次调整:汉昭帝始元五年(公元前 82 年),儋耳郡被并入珠崖郡;汉元帝初元三年(公元前 46 年),朝廷进一步罢黜珠崖郡,改设朱卢县,将其划归合浦郡管辖。东汉建立后,先是设珠崖县取代朱卢县,公元 67 年又恢复朱卢县建制,此后海南岛以 “两县并置” 的格局,一直延续到东汉末年。
自汉代确立郡县制起,在之后的 1800 余年里,海南岛基本始终处于中央王朝的版图之内,行政管辖从未缺位。但历史上每逢国家分裂时期,海南岛也会暂时隶属于岭南地区的割据势力,不过最终都随着国家统一重新回归中央管辖。
这样的 “分裂 — 统一” 循环,在历史上发生过三次:
第一次是汉末三国时期,士燮家族割据交州(涵盖今岭南及越南北部),海南岛也在其势力范围内。直到公元 231 年,孙权派遣军队平定交州,才重新将海南纳入管辖,随后在雷州半岛与海南岛设置珠崖郡(治所改设今广东徐闻),下辖徐闻、朱卢、珠官三县。
第二次是南北朝后期,俚人首领冼氏家族崛起,成为岭南地区的实际掌控者。与其他割据势力不同,冼夫人始终以维护国家统一为己任:她担任俚人首领后,率先破除越人部落间互相攻伐的陋习,稳定了岭南局势,还促使海南岛上千个部落主动归顺中央政权。公元 528 年,冼夫人向梁武帝提议在海南岛重置崖州,让中央对海南的管辖得以恢复。此后,冼夫人历经梁、陈、隋三朝,始终坚持遵从中央号令,成为维系岭南稳定、守护国家统一的关键力量。
第三次是唐末至五代十国时期,岭南地区出现南汉政权,海南岛归入南汉管辖。公元 971 年,北宋大军灭亡南汉,重新统一岭南,随即在海南岛设立琼州,恢复了中央对海南的直接治理。
宋代不仅是海南岛回归中央管辖的重要节点,更是这片岛屿 “初步开发” 的关键时期。当时,许多被贬谪至海南的内地官员,如苏轼、李纲、赵鼎、胡铨、李光等,成为了 “文化与技术的传播者”。他们将中原的先进文化、农耕技术带到海南,打破了当地长期的封闭状态,极大加速了海南岛的开发进程。从宋朝开始,岭南地区再未出现割据势力,海南岛也从此稳定处于中央王朝版图之内,再也没有脱离过。
到了元代,海南岛还为中国纺织业的发展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:棉纺织家黄道婆曾在海南生活,向当地少数民族学习先进的棉纺织技术,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。后来,她将改良后的技术带回江南地区,直接推动了江南棉纺织业的崛起,彻底改变了中国传统纺织业 “以丝麻为主” 的结构,对后世影响深远。
明朝时期,中央对海南的管辖范围进一步扩大 —— 将南海诸岛(包括今西沙、南沙群岛)正式纳入崖州的管辖范畴,明确了中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。同时,明朝还将海南岛的黎族先民编入 “图、都、乡” 等基层行政组织,推动黎族与汉族的融合,加速了当地的社会进步。
清代则继承了明代在海南的管理体系,设立琼州府,下辖一州八县,这一行政区划格局基本奠定了今日海南省的疆域雏形。值得注意的是,当时清政府明确将 “千里长沙”(今西沙群岛)与 “万里石塘”(今南沙群岛)划归万州(今海南万宁)管辖,这一史料清晰证明:早在明清时期,南海诸岛就已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。
为何海南岛会比台湾岛更早纳入中央王朝版图?核心原因有两点:
其一,地理位置决定了管理难度。作为传统农耕文明国家,古代中国对海岛的关注度本就有限,而海南岛与大陆(雷州半岛)的直线距离仅百余公里,远小于台湾岛与大陆的距离,这使得中央王朝的登陆、驻军与日常治理更为便捷,降低了管辖成本。
其二,交通战略地位的差异。海南岛地处中国通往东南亚的 “海上丝绸之路” 咽喉要道,是古代中外商船的重要补给站股合网,其交通与战略价值早在汉代就已凸显;而台湾岛位于东海一隅,在中日贸易兴起、西方殖民者东来之前,长期处于 “孤悬海外” 的状态,战略价值未被重视。正是这两点差异,让中央王朝更早将目光投向海南岛,使其成为中国版图中最早被纳入中央管辖的大岛之一。
发布于:浙江省辉煌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